重工电子论坛

标题: 【求助】二极管在非导通情况下的小测试带来的问题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李维强-15级    时间: 2015-5-30 22:25
标题: 【求助】二极管在非导通情况下的小测试带来的问题
本帖最后由 李维强-15级 于 2015-5-30 22:26 编辑

上次一个同学测试一个电路,遇到的问题,当时一下没反应过来,现在把问题等效成下面的电路


这个电路可以看到,二极管确实分了压 ,发光二极管也分了压,但是就是不亮,马上判断没电流,当时就有个疑问,为什么有电压却没电流?

现在忙了回归正常作息时间,从新查下这个问题。

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万用表电压档,内阻看成无穷大,但是二极管也没导通,没达到导通电压,没导通的情况就是内阻也无穷大(依照下面3个图,电压除以电流,在非导通区域就可以看成无穷大了),所以两个无穷大等效成一个数量级,要产生分压。所以就成为了上图的样子,发光二极管分压1.7,普通二极管分压0.3。
下面上发光二极管伏安特性曲线





根据上图  不同颜色的光导通的电压不一样,但是统一看成2.5V导通嘛,2V是不得亮的,更莫说1.7V了。这单是从电压来说,但是实际上,二极管亮,需要的是电流,没得电流两不起来,算5mA电流 才亮。如果把万用表看成兆欧级别的内阻,那么永远都没得电流,即使分压也不亮。

以上问题是我的分析。

那么另外一个问题来了
就拿发光二极管电路来说,我万用表(数字表)开电压挡,算内阻10兆欧,发光二极管在分压1.7V的情况下算2兆欧(这个值大概估计的,反正意思就是二极管内阻和万用表一个量当级的,发光二极管内阻小点,万用表内阻大点,分压分出来才是那么多撒),我不晓得这么看对不对,还请各位讲解下。


那么根据以上言论,问题来老,我实验的时候,把电源电压从3V调到30V ,在这个过程当中,发光二极管无一例外的都是分压1.7V,一直不变。

我的分析:根据发光二极管的分压不变,那么可以看成发光二极管内阻没变吧,就看成2兆欧,万用表在3V到30V这个级别,我估计内阻也不会变(虽然是数字的,它会自动变内阻,但是以几V为单位的,内阻也不会变吧),那么内阻都没变,电源电压在升高,相应的分压也会变吧,根据第一个图,12V的时候,发光二极管分压1.7V ,那么36V 的时候发光二极管是否应该1.7*3=5.1V呢,虽然到不到5.1嘛但是起码也应该是2.5V左右吧,导通了吧,我本来预计的是发光二极管会到导通电压,但是电流太小,也不会亮
作者: 周鹏    时间: 2015-5-31 00:18
本帖最后由 周鹏 于 2015-5-31 00:20 编辑

此时二极管是导通状态,所以压降是恒定的

因为导通,理解电阻很小,而不是兆欧

此时,无论你给多大的电源电压,由于电压表通常串1M的电阻在上面,所以,电流都很小,点不亮
作者: 周鹏    时间: 2015-5-31 00:22
导通和点亮是两码事,人体随时导电,但是电流小就没反应,电流大你才会跳脚
作者: 李维强-15级    时间: 2015-5-31 11:21
周鹏 发表于 2015-5-31 00:22
导通和点亮是两码事,人体随时导电,但是电流小就没反应,电流大你才会跳脚

我再看了下 ,就是你说的这么
可以看成二极管在临界导通状态,白光 2.3V可以是临界区上,根据上面的伏安特性曲线,此时电流很小,几uA,随着电压的变化,从3V上升到30V,电流是会变,但是也是几个uA的变化,电压还是保持在2.3V 但电流变大几个uA,折算出来二极管的电阻是变化了的,变小

我实验了下,直接在管子两端加电压,白光2.3V的时候,确实不亮,电流uA级别,2.4V的时候,就亮了电流mA级别,

反正意思就是 ,在临界区那点,管子导通了的,但是内阻很大,所以没电流,超过临界区一点,就亮了。白光正常发亮是3V电压嘛。只要两边压降有3V就包亮。
作者: 薛亮    时间: 2015-6-1 16:27
其实一把的动圈表上都标有内阻,如:200000/V DC & 5000 /V AC。指的就是表头内阻。现在多用的数字万用表内阻应该比这高得多。这位同学的上述电路是想要干什么?如果想测电流其接法是对的,图一的电流应该在10mA左右。
作者: 李维强-15级    时间: 2015-6-1 19:26
薛亮 发表于 2015-6-1 16:27
其实一把的动圈表上都标有内阻,如:200000/V DC & 5000 /V AC。指的就是表头内阻。现在多用的数字万用表内 ...

不是测电流,是当时在板子上面 测试下1楼  图1  上面,电源到电阻之间的导线 是不是开路了,如果是正常情况下,测出来电压应该为0 ,但是如果开路了,测出来的电压我想应该是电源电压,结果测出来是二极管分压过后的电压,顿时就没想通




欢迎光临 重工电子论坛 (http://cqutlab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